那個時候,佛陀、跋格瓦住在Kosala高沙喇國Sāvatthi沙瓦提城的Jetavane anāthapiṇḍikassa ārāma揭德林給孤獨園。

當時,Chabbaggiyā bhikkhū六眾比庫企圖阻擋上座比庫先去佔用那些較好的床位,那些上座比庫最後把他們趕走。

那個時候,六眾比庫就這樣說:「“kena nu kho maya upāyena idheva vassa vaseyyāmā ti?我們應該用甚麼方法在這裡入雨安居呢?」於是有些六眾比庫就去佔用那些上座比庫的孤邸Kui,他們把自己的床位、臥具就擺放其他比庫的孤邸Kui裡面。

他們就想:「如果你感到擁擠,感到不舒服,那麼你就會離開。」於是,比庫當中那些少慾知足者就批評、指責:「“kathañhi nāma chabbaggiyā bhikkhū there bhikkhū anupakhajja seyya kappessantī ti!六眾比庫怎麼可以強制佔用那些上座比庫的床位呢」

於是他們就把這件事報告跋個瓦,於是跋個瓦就制定了這樣的一條學處:『“Yo pana bhikkhu saghike vihāre jāna pubbupagata bhikkhu anupakhajja seyya kappeyya yassa sambādho bhavissati so pakkamissatī’ti,etadeva paccaya karitvā anañña,pācittiya nti.若比庫在僧團的孤邸Kui,明知有先到的比庫,強制進入而鋪設臥具,「若是擁擠,他將會離開」,只是以此因緣而做,而非其他者,巴吉帝亞Pācittiyakaṇḍa。』

 

這裡講到的jāna『明知』,是明明知道這個比庫不應該起來,不應該趕走。

在律藏裡面就講到有三種『明知』:『Jānāti nāma vuḍḍhoti(年長的;莊嚴的) jānāti、gilānoti(生病) jānāti、saghena(僧團決議) dinnoti jānāti.』

第一是明知他是上座比庫,明知是年長者,他的vassa瓦薩(戒齡)比自己大,這樣的比庫是不應該起來;不應該讓座;不應該讓出孤邸Kui的。

第二是明知他是生病的比庫,生病的比庫不應該讓出孤邸Kui的。

第三是明知僧團已經把孤邸Kui分配給他,這樣的比庫也不應該去讓出孤邸Kui。

對於僧團分配孤邸Kui的人是指:對於那些說法者(為大眾說法的導師)、持律者的(能背誦整部律藏的比庫);或者對僧團貢獻很大、優秀、殊勝功德的這些比庫,為了要讓他安住在一個地方,觀察了適當的住處之後,由僧團決定去分配孤邸Kui,這樣的比庫就不應該離開這間孤邸Kui。如果明明知道那裡有這樣身份的比庫,而且他是比自己先搬到裡面去,他還anupakhajja(強制進入),進到那位原來所住的尊貴比庫孤邸Kui之後,用床或椅子在那位比庫的通道或入口的地方佔據。

對於過大的孤邸Kui來說,如果是在床或椅子的周圍一肘半為半徑,也就是附近,如那位比庫進入了走道,也就是從門口、從洗腳石那個地方到床或椅子周圍一肘半這個地方,如果在這個地方他鋪設了臥具,想趕對方走,「我想讓對方感到擁擠,擁擠的話他就會離開。」如果他的心念是以這樣的念頭,無論是用床墊、床單、地毯、坐墊等任何一種,命令鋪設是違反戒律惡做dukkaña;親自坐在那裡、鋪設坐臥用具就是違反戒律巴吉帝亞Pācittiyakaṇḍa。如果是在那裡又坐又躺臥,就違反兩次巴吉帝亞Pācittiyakaṇḍa。或者起來坐,又躺又起來坐,以他做的次數來計算違反幾次巴吉帝亞Pācittiyakaṇḍa

 

因此,違反這項學處有四項因素:

第一是僧團的住處,也就是說這間孤邸Kui是屬於僧團的,而不是他個人的;

 

第二是知道不應該離開,也就是說不應該換孤邸Kui的、原來比庫不應該搬走的情況;

 

第三是想要擁擠,也就是想要逼走他;

 

第四就是在進行坐或臥,也就是在那位原來比庫的床或椅子旁邊、門口,這樣的話就違反巴吉帝亞Pācittiyakaṇḍa

如果是把床或椅子放在門口、放在入口執行以外,在那裡鋪設臥具的話就違反惡做dukkaña;坐在那裡或躺在那裡也違反惡做dukkaña。對於在孤邸Kui進行以外或聚會堂,或在帳棚,或在樹下,在露天的場地敷鋪設臥具,或命令別人鋪設臥具,也是違反惡做dukkaña,因為他還是想要逼走別人。

 

那麼在甚麼情況下是無罪的呢?如果是自己的,或者是親密者(如親教師)的孤邸Kui,在那裡鋪設那就不構成違反;或者說生病而進入,因為自己確實生病了,沒辦法;又或者說被冷熱天氣逼迫而進入;或災難時;還有是瘋狂者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