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

禮敬跋格瓦、阿拉漢、正自覺者!

 

 

 

如是我聞,一時,跋格瓦住在釋迦(Sakyan)國毗羅衛(Kapilavatthu)城的尼拘律(Nigrodha)園裡。

 

當時,為了給毗羅衛城裡的釋迦族應用而新建的禮堂還沒有任何的沙門、婆羅門或其他人居住過。

 

其時,毗羅衛城裡的釋迦族前往朝見跋格瓦

 

他們向他禮敬後便坐在一旁然後說:「尊者,為了給毗羅衛城裡的釋迦族應用而在此新建的禮堂還沒有任何的沙門、婆羅門或其他人居住過。

 

尊者,請跋格瓦為第一位使用者。

 

跋格瓦使用後,接著毗羅衛城裡的釋迦族可在以後應用它。

 

那樣將帶給他們長遠的福利與快樂。」

 

跋格瓦沉默地答應了。

 

那時,當他們看見他答應了便起座,向跋格瓦禮敬後,以右側向著他離開,前往禮堂。

 

他們用套子把它徹底地覆蓋、準備座位、拿出大水壺和掛起了油燈。

 

接著,他們前往朝見跋格瓦,向他禮敬後便坐在一旁然後說:「尊者,禮堂已被套子完全覆蓋、座位已備妥,大水壺也被放置了及油燈也被掛起。

現在是時候讓跋格瓦您做您認為恰當的事。」

 

接著,跋格瓦著衣,執持缽和衣,在比庫僧團簇擁下前往禮堂。

 

當他抵達沖洗腳後,便進入大廳,坐在中柱旁邊面朝東方。

 

接著諸弟子沖洗他們的腳後,也進入大廳,坐在西牆旁邊面向東方並以世尊在他們的前方。

 

過後,毗羅衛城裡的釋迦族沖洗他們的腳,接著進入大廳,坐在東牆旁邊面向西方及以跋格瓦在他們的前方。

 

然後,當跋格瓦講了大半個夜晚的法以便指示、驅策、激勵與鼓勵毗羅衛城裡的釋迦族後,他向阿難尊者說:阿難,向毗羅衛城裡的釋迦族解說關於那些已進入高深訓練途徑的弟子。

我的背部不舒服。

我將要休息。

 

阿難尊者回答:「是的,尊者。」

 

接著,跋格瓦把補綴的披風摺疊成四層,向右邊躺下,一隻腳疊在另一腳上成獅子的姿勢,正念和徹底地醒覺,很快地他的心便休止了。

 

然後,阿難尊者向釋迦族的瑪哈男(Mahānāma)如此的演說:「瑪哈男,在此,聖弟子持有德行,守護感官根門,有節制地飲食和專心致力於覺醒,他具有七種良好的特質;他是一位只獲取隨意的,不會製造麻煩與困難,擁有構成高超心識的四禪八定,當下提供了一個愉快的居所之修行者。

 

那麼,聖弟子如何持有德行呢?

 

在此,聖弟子是有德行的,他安住於遵守律藏(Pātimokkha)的戒律而抑制地過生活。

 

他是位品行和憑藉都完美的人。

 

他從輕微的缺點中看到了恐懼。

 

他通過從事戒律的學習而鍛鍊。

 

這就是聖弟子如何地持有德行。」

 

那麼,聖弟子如何守護感官根門呢?

 

在此,眼見到顏色時,聖弟子不執取它的形狀與細部特徵。

 

因為如果他沒有守護眼根地過活,貪婪與憂傷這些邪惡不善法便會侵入他的心,所以他守護眼根,實行防護眼根。

 

耳聽到聲音時…鼻嗅到氣味時…舌嚐到味道時…身感到觸時…意識知法時,聖弟子不執取它的形狀與細部特徵。因為如果他沒有守護意根地過活,貪婪與憂傷這些邪惡不善法便會侵入他的心,所以他守護意根,實行防護意根。這就是聖弟子如何地守護感官根門。

 

那麼,聖弟子如何有節制地飲食呢?

 

聖弟子通過有智慧的反省,他進食不是為了樂趣、麻醉、使身體美麗與魅力的緣故,而是為了使這身體能維持及持續、中止不舒服和協助梵行,他如此地思惟:『在沒有新感受生起的情況下,我將中止舊的感受,然後,我將會健康和無罪過及能生活在舒適中。』

 

這就是聖弟子如何有節制地飲食。

 

那麼,聖弟子如何專心致力於覺醒呢?

 

在此,在一天當中,當經行和坐禪時,聖弟子淨化散亂的心。

 

在初夜,當經行和坐禪時,他淨化散亂的心。

 

在中夜,他向右邊躺下,一隻腳疊在另一腳上成獅子的姿勢,正念和徹底的醒覺,很快地他的心便休止了。

 

起身後在晨早,當經行和坐禪時,他淨化散亂的心。

 

這就是聖弟子如何地專心致力於覺醒。

 

那麼,聖弟子如何具有七種良好的特質呢?

 

在此,聖弟子有信心;他如此地把信心設立於對師尊的證悟上:『跋格瓦是阿拉漢、圓滿覺者、明行足、善至、世間解、能受馴服之人的無上調御者、天人師、佛陀、跋格瓦。』

 

他有羞恥;他對於身、口和意的不規矩感到羞愧,他羞愧於從事不善的惡事。

 

 

他有做錯事的恐懼;他害怕身、口和意的不規矩,他害怕予從事不善的惡事。

 

他已學了很多,記得他所學的和統一了他所學的。

 

這樣的教義初善、中善及後善,義理與辭句皆正確,而且確認了圓滿與完全清淨的梵行生活。

 

這樣的教義就如他已學了很多、記得、朗誦、用心研究和滲透地觀察過的。

 

他很精進地捨棄不善的心念和培育善的心念;他踏實、堅定地奮鬥、在開發善的心態時不曾疏忽。

 

他有正念的;他持有最高的正念和技巧;他可以回憶及追憶在很久以前所做過的事和所說過的話。

 

他是智者;他持有關於生滅的智慧,那是神聖、敏銳及可導致苦的止息。

 

這就是聖弟子怎樣具有七種良好的特質。

 

那麼,聖弟子如何是一位只獲取隨意的,不會製造麻煩與困難,擁有構成高超心識的四禪八定,當下提供了一個愉快的居所之修行者呢?

 

在此,聖弟子完全遠離貪欲、遠離不善法,進入與安住於初禪…止息尋與伺之後,他進入並安住於第二禪定…喜消退之後…他進入與安住於第三禪定…捨棄了樂與苦,他進人與安住於無苦無樂、具有因捨心而完全淨化之正念的第四禪定。

 

這就是聖弟子怎樣是一位只獲取隨意的,不會製造麻煩與困難,擁有構成高超心識的四禪八定,當下提供了一個愉快的居所之修行者。

 

當聖弟子已如此地成為一位持有德行,守護感官根門,有節制地飲食和專心致力於覺醒,具有七種良好的特質,只獲取隨意的,不會製造麻煩與困難,擁有構成高超心識的四禪八定,當下提供了一個愉快的居所之修行者時,他就被稱為一位已進入高深訓練途徑的弟子。

 

他的蛋沒有破裂;他是有能力突破、有能力證悟、有能力從束縛中解脫達到崇高的安全。

 

假定,有一隻母雞擁有八、十或十二顆蛋,這些,它都已遮蓋、孵及適當地養育了。

 

雖然它並沒有期望:『哦!我的小雞可能用它們的爪尖和嘴刺穿蛋殼而安全地出殼。』

 

依然,小雞們還是有能力用它們的爪尖和嘴刺穿蛋殼而安全地出殼。

 

同樣地,當聖弟子已如此地成為一位持有德行…他就被稱為一位已進入高深訓練途徑的弟子。

 

他的蛋沒有破裂;他是有能力突破、有能力證悟、有能力從束縛中解脫達到崇高的安全。

 

當達至由捨心而淨化的同等崇高之正念的境界時,聖弟子追憶他無數次的過去世…(如第五十一經,二十四段)…他能如此憶念許多過去生的生活型態與細節。

 

這就是他有如小雞出殼般地的第一次突破。

 

當達至由捨心而淨化的同等崇高之正念的境界時,以清淨及優於世人的天眼通,聖弟子看見了眾生死去與再出生…(如第五十一經,二十五段)…他瞭知眾生如何根據他們的業而受報。這就是他有如小雞出殼般地的第二次突破。

 

當達至由捨心而淨化的同等崇高之正念的境界時,通過自我體證的如實智慧,聖弟子當下進入與安住於心的解脫與漏盡慧中。

 

這就是他有如小雞出殼般地的第三次突破。

 

當聖弟子持有德行,那是他的品行。當他守護感官根門,那是他的品行。

 

當他有節制的飲食,那是他的品行。

 

當他專心致力於覺醒,那是他的品行。當他具有七種良好的特質,那是他的品行。

 

當他是一位只獲取隨意的,不會制造麻煩與困難,擁有構成高超心識的四禪八定,當下提供了一個愉快的居所之修行者,那是他的品行。

 

當他追憶他無數次的過去世…關於它們的生活型態與細節,那是如實的智慧。

 

當他通過天眼通…看見了眾生死去與再出生後,瞭知眾生如何根據他們的業而受報,那是如實的智慧。當他通過自我體證的直覺智慧,當下進入與安住於心的解脫與漏盡慧中。

 

那是如實的智慧。

 

那麼,此弟子就被稱是位持有完美的如實智慧,完美的品行,完美了智慧與品行的修行者。

 

而此偈是常童形梵天(Brahmā Sanankumāra)所發表的:『此聖家族被確認為持有最高級的血統; 但最高級的天人則是一位明行足之修行者。』

 

現在,此偈被常童形梵天很好地歌頌、不是貶低;很得體地談論,不是毀謗;它是有意思的,不是沒意義的而且它是被跋格瓦所認可的。」

 

然後,跋格瓦起身和對阿難如此說:「很好,很好,阿難!你已向毗羅衛城裡的釋迦族解說關於那些已進入高深訓練途徑的弟子,那是很好的。」

 

這乃是阿難尊者所講,師尊所認可的法。

 

毗羅衛城裡的釋迦族很滿意與欣喜阿難尊者的話。

 

 

 

願我此功德,導向諸漏盡!

 

願我此功德,為證涅槃緣!

 

我此功德份,迴向諸有情,

 

願彼等一切,同得功德份!

 

 

 

Sàdhu! Sàdhu! Sàdhu!

薩度!薩度!薩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