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聞,一時,阿難住在韋沙離城的木瓜村。那個時候,八城的居士帝奢因辦某事到達巴嗒厘子城。當時,八城的居士帝奢來到雞園一位比庫之處。來到之後,禮敬該比庫坐在一旁。坐在一旁的八城居士帝奢對該比庫如此說:“尊者,阿難現今住在哪裡?我想見阿難。”“居士,阿難住在韋沙離城的木瓜村。”於是,八城的居士帝奢在巴嗒厘子城辦完事後,來到韋沙離城木瓜村阿難之處。來到之後,禮敬阿難坐在一旁。 坐在一旁的八城居士帝奢對阿難如此說:“阿難尊者,是否有一法為那位跋格瓦、知者、見者、阿拉漢、正自覺者 所說,若有比庫住於不放逸、熱忱、自勵,未解脫之心得解脫,未斷盡之漏得斷盡,未到達之無上解縛安穩得到達呢?”“居士,有一法為那位跋格瓦、知者、見者、阿拉漢、正自覺者所說,若有比庫住於不放逸、熱忱、自勵,未解脫之心得解脫,未斷盡之漏得斷盡,未到達之無上解縛安穩得到達。”“阿難尊者,有哪一法為那位跋格瓦、知者、見者、阿拉漢、正自覺者所說,若有比庫住於不放逸、熱忱、自勵,未解脫之心得解脫,未斷盡之漏得斷盡,未到達之無上解縛安穩得到達呢?”

“居士,於此,比庫離諸慾,離諸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成就並住於初禪。他如是審察、瞭知:‘此初禪是造作、思念。凡是造作、思念者,皆是無常、滅法。’他住於其處 ,得達諸漏盡。若尚未得達諸漏盡,也依其法貪、法喜,滅盡五下分結,成為化生者,在那裡涅盤,不再從那世間回來 。

居士,這即是一法為那位跋格瓦、知者、見者、阿拉漢、正自覺者所說,若有比庫住於不放逸、熱忱、自勵,未解脫之心得解脫,未斷盡之漏得斷盡,未到達之無上解束縛安穩得到達。再者,居士,比庫尋、伺寂止,內潔淨,心專一性,無尋、無伺,定生喜、樂,成就並住於第二禪。他如是審察、瞭知:‘此第二禪是造作、思念……無上解束縛安穩得到達。  

再者,居士,比庫離喜,住於捨,念與正知,以身受樂,正如聖者們所說的:‘捨、具念、樂住。’成就並住於第三禪。他如是審察、瞭知:‘此第三禪是造作、思念……無上解縛安穩得到達。  

再者,居士,比庫捨斷樂與捨斷苦,先前的喜、憂已滅沒,不苦不樂,捨、念、清淨,成就並住於第四禪。他如是審察、瞭知:‘此第四禪是造作、思念……無上解縛安穩得到達。  

再者,居士,比庫以慈俱之心遍滿一方而住,如此第二、如此第三、如此第四,如是上、下、四隅、一切處,一切如自己,對具一切有情的世間以慈俱之心、廣、大、無量、無怨敵、無瞋害遍滿而住。他如是審察、瞭知:‘此慈心解脫是造作、思念。凡是造作、思念者,皆是無常、滅法。他住於其處……無上解束縛安穩得到達。再者,居士,比庫以悲俱之心……喜俱之心……捨俱之心遍滿一方而住,如此第二、如此第三、如此第四,如是上、下、四隅、一切處,一切如自己,對具一切有情的世間以捨俱之心、廣、大、無量、無怨敵、無瞋害遍滿而住。他如是審察、瞭知:此捨心解脫是造作、思念。凡是造作、思念者,皆是無常、滅法。’他住於其處……無上解縛安穩得到達。

再者,居士,比庫超越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作意種種想,無邊的虛空。成就並住於空無邊處。他如是審察、瞭知:此空無邊處定是造作、思念。凡是造作、思念者,皆是無常、滅法。他住於其處……無上解束縛安穩得到達。

再者,居士,比庫超越一切空無邊處,‘無邊之識。成就並住於識無邊處。他如是審察、瞭知:‘此識無邊處定是造作、思念。凡是造作、思念者,皆是無常、滅法。他住於其處……無上解縛安穩得到達。再者,居士,比庫超越一切識無邊處,甚麼都沒有。成就並住於無所有處。他如是審察、瞭知:此無所有處定是造作、思念。凡是造作、思念者,皆是無常、滅法。 他住於其處,得達諸漏盡。若尚未得達諸漏盡,也依其法貪、法喜,滅盡五下分結,成為化生者,在那裡般涅盤,不再從那世間回來。  

居士,這也是一法為那位跋格瓦、知者、見者、阿拉漢、正自覺者所說,若有比庫住於不放逸、熱忱、自勵,未解脫之心得解脫,未斷盡之漏得斷盡,未到達之無上解束縛安穩得到達。如是說已,八城的居士帝奢對阿難如此說:“阿難尊者,猶如有人尋求一種寶藏,卻一次獲得了十一種寶藏 ;同樣的,尊者,我尋求一種不死之門,卻一次得聽聞到十一種不死之門。尊者,又猶如有人的家有十一個門,當他的家著火時,即使從任一個門都能使自己安全逃出;同樣的,尊者,我從此十一個不死門的任一個不死門都能使自己安全逃出。尊者,那些異學都能為老師遍求老師的酬勞,我為何不向阿難做供養呢? ”  

於是,八城的居士帝奢召集了巴嗒厘子城和韋沙離城的比庫僧,親手以美味的嚼食、吞食侍候令滿足,又各供一套衣給每一位比庫披著,供三衣給阿難披著並為阿難建造了五百精舍(造價為五百金的住所)     

 

八城的居士帝奢請教阿難尊者:佛陀是否說了一法,能使比庫們通過精進獲得解脫、斷盡煩惱? 阿難尊者連續回答了十一種修習止觀的方法:先證得初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慈心解脫、悲心解脫、喜心解脫、捨心解脫、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和無所有處定;從這些定出定後再修觀,能得漏盡,證阿拉漢果;即使不能,也可證不來果。  

八城(Atthakanagaro):住在八城。

帝奢(Dasamo):是該居士的家姓。  

雞園 (kukkutaramo):雞長者所建造的僧園。  

跋格瓦在圓滿了三十種巴拉密後,摧毀了一切煩惱,證正覺於無上正自覺。以跋格瓦能瞭知不同有情的意樂隨眠故為知者;對一切所知之法如觀放在手掌上的余甘子,故為見者。又清楚宿住等為知者,擁有天眼為見者;擁有三明、六通為知者,以無障礙的普眼見一切處為見者;以強力的智慧識知一切法為知者,以極清淨的肉眼能見一切有情視域之外、戶外等之色為見者;以增長自己利益的、定為足處的通達慧為知者,以增長他人利益的、悲為足處的教說慧為見者。以已殺敵及有資格接受資具等為阿拉漢;完全地及自己覺悟諸聖諦為正自覺者;或知障礙法為知者,見出離法為見者,已殺煩惱敵為阿拉漢,自己覺悟一切法為正自覺者。如此以四無畏、四所行來稱讚跋格瓦。  

造作(abhisankhatam):經造作而生。  

思念(abhisancetayitam):思念分別。  

他住於其處 (so tattha thito):他住立於該止觀法。  

法貪、法喜 (dhammaragena dhammanandiya):這兩句是指對止觀的貪慾。  

止觀的確能令所有一切的貪慾滅盡,能夠成就阿拉漢,不能則成不來者。他尚未捨斷對止觀的貪慾故,以第四禪之思投生於淨居天。這是論師們的一致說法。對止觀的貪慾屬很微細的慾求,即“慾nikanti”。義註提到:就如這部經,《大馬倫迦經》、《大念處經》、《身至念經》等也教導止觀。在這部經中,既教導修止又教導修觀,並側重於指導修止,《大馬倫迦經》則側重指導修觀;《大念處經》稱為教導修觀為主之經,而《身至念經》則以修止為主。跋格瓦在《大馬倫迦經》(M.64)中說:阿難,哪種道、哪種行道能捨斷五下分結呢?阿難,在此,比庫遠離依、捨斷不善法,止息一切身的粗惡,離諸慾,離諸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成就並住於初禪。然而其處還有色、有受、有想、有行、有識,他觀察那些法為無常、苦、病、瘡、箭、惡、疾、敵、毀、空、無我。其心從那些法中得解脫。其心從那些法中得解脫後,心集中於不死界:此為寂靜,此為殊勝,即一切行的止息,一切依的捨遣,愛盡、離貪、滅、涅盤。他住於其處,得達諸漏盡。若尚未得達諸漏盡,也依其法貪、法喜,滅盡五下分結,成為化生者,在那裡涅盤,不再從那世間回來。阿難,這就是捨斷五下分結的道、行道。接著佛陀繼續教導了依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定修觀的方法。 之所以沒有教導觀照非想非非想處定心,是因為該定過度微細,超越了弟子的能力範疇。

只通過一次努力即獲得十一種寶藏。譬如有人前往森林尋找寶藏,一位樂於助人者見到後問:“朋友,你去哪裡?”他回答:“我想尋找生活資財。“朋友,那你過來吧!搬開這塊大石。”他搬開該石後不斷往下挖,發現了十一個罐子。如此只通過一次努力即獲得十一種寶藏。外學弟子在向其老師學習技術期間或之前、之後都會從家中拿錢來酬勞。若家中無錢,其親戚朋友也會幫忙。外學們在不能導向出離的教法中學習技術皆會尋找錢財來供養其師,在這種能夠導向出離的教法中,我為何不向為我宣說了十一種生起不死行道的導師作供養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