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

禮敬跋格瓦、阿拉漢、正自覺者!

 

 

 

極微:淡然賢友您好。

處理好家事後,您還會出家嗎?

我想去雲南省西雙版納禪修。 

淡然:是否會再去雲南省出家,以後看因緣而定。 

你若想去雲南省西雙版納曼聽佛寺禪修,隨時都可以去的,若需要我聯繫曼聽寺那邊,可打電話於我。

 

極微:但是他們說晚上沒人,很可怕。

還說有鬼。 

淡然:沒那回事。

 

極微:那晚上有多少人在那住的?

女眾呢?

幾人住一個房間? 

淡然:有20人左右在那裡住。

男、女眾,都是一個人住一個房間。

 

極微:有些人想去雲南省西雙版納曼聽佛寺,但你回來了,他們都有思考。 

淡然:我回來不是因為雲南省西雙版納曼聽佛寺那邊的問題,而是因為我自己家中的一些俗事等個人問題。

 

 

精勤:您好!現在該如何稱呼您? 

淡然:群友們以後可稱呼我為淡然賢友。

 

精勤:我想問一下,佛陀在哪部經中說了那些止禪和觀禪的詳細部份呢? 

淡然:佛陀在經藏《大念處經》、《不斷經》、《大牧牛者經》、《巴利論藏》等中說了那些止禪和觀禪的簡單或詳細的修法。

 

精勤:大念處經我看了,真的沒見有像帕奧禪師等尊者們講得那麼詳細呀!

如果佛陀說法,一定會在經藏中出現的吧? 

淡然:精勤,你必須要堅定的相信,《巴利論藏》是佛陀親說的。

 

精勤:那麼論為甚麼不一併編到經藏中呢? 

淡然:論藏與經藏,都是佛陀親說。 

在論藏中,佛陀以究竟締、勝義締來開顯佛法,而在經藏、律藏中,佛陀則以通俗締、概念法等來開顯佛法,所以三藏不將它們編併到一起。

 

精勤:喔!那麼應先看經藏還是先看論藏呢? 

淡然:你可以先看論藏,然後再看經藏。

 

 

瞳眼:淡然老師您好,我對於學了大念處經以後,有個小小的疑問,就是:

①法部份→處部→瞭知眼、瞭知色二者生起的結縛,我知道如何生起,請問裡面講如何捨斷,那麼在眼見色裡,我睜眼就見色如何捨斷呢?挖眼?(玩笑了)

②還有就是諦部→滅諦→五根肯定是喜色與悅色的等等,可是就是不會捨斷、滅處、捨離眼觸、眼觸生受等等。

總而言之這兩個問題都是一個根對塵之間繫縛如何捨斷。

謝謝老師為我解釋。

 

淡然:①色是色蘊、色法,表示物質現象。 

眼見色,是指眼睛看見顏色、景物、自然界、人、動物等外部色塵。 

由於眾生自出現即有無明與貪愛,因此會對一切眼根所見的外部物質現象產生渴愛,這些渴愛產生的原因,是因為眾生擁有邪見、我見、身見。 

他們認為色蘊是我、我擁有色蘊、色蘊是我的等,所以會貪愛、執著於這些色蘊。 

同樣的,對於受、想、行、識這四種名蘊(精神現象),眾生也會認為名蘊是我、我擁有名蘊、名蘊是我的等等。 

而捨斷這些對色蘊、名蘊的貪愛,不能靠閉眼、挖眼、苦行、避世、拒絕色塵等手段獲得,而是靠聽聞佛陀正法,修習戒學、定學、慧學,親證十六種觀智,由道心、道智生起,而永斷欲貪、邪見、戒禁取、疑、色貪、無色貪、嗔恚、我慢、掉舉、無明這十結煩惱。 

於此,眾生便不再執著於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碰觸、意思法這六種外塵。 

②根對塵之間的繫縛如何捨斷呢? 

這只能通過聞法、思法、持戒、實修止觀禪,令道心出起,才可達到徹底捨斷無明與貪愛等煩惱的目的。

 

 

無弦琴:我轉發了你博客的文章,沒經過你的允許,現在突然想起來,不知道犯了偷盜嗎?

因為在網上經常轉習慣了,所以沒考慮….. 

淡然:這個行為不犯偷盜,因為我在博客上發表過聲明,由於我博客上的文章大多數並非原創,所以可自由轉載,只要不用於商業用途,歡迎任何善友按需轉載。 

再者,一切有關佛陀正法、佛教等資料,其所有權均出自佛陀本人,而充滿慈悲的佛陀從不藏私,他說過,自己說出的法如日、月閃耀,光明正大的照亮世間,讓一切想解脫的智者自由學習,選擇尋聖之道。 

因此,轉載佛陀正法資料的行為,不僅僅不犯偷盜,反而是一種法佈施的大善業。

 

 

曾經滄海難為:阿含經中就不止一個專修慧的阿羅漢,臨終是因為病苦不能忍受而通過自殺入涅槃的。

有人這麼說對嗎?

我認為是不對的,聖者有了正見 是不會自殺的! 

淡然:佛陀在世時,的確有阿拉漢是臨終因為病苦不能忍受,而通過自殺入般涅槃,但不一定是專修慧的阿拉漢。 

再者,阿拉漢已斷一切煩惱,當他們有病苦時並不會起嗔心,所謂『身苦心不苦』正是此意。 

而這些阿拉漢的自殺都是通過佛陀同意了的,所以並無過失。

 

 

D:如果一個比庫父母親病重進醫院了,這位比庫是否可以在持戒的同時,照顧父母的吃、喝、拉、撒呢?

上座部佛教裡有沒有這樣的許可? 

淡然:這位比庫可以在持戒的同時,照顧父母的吃、喝、拉、撒,上座部佛教裡有這樣的許可。 

並且佛陀還允許持戒的比庫將自己如法所得的四類資具,供養給缺乏生活能力的父母親。

 

D:有賢友引用經藏,說明比庫可以因為親人生病而前往照顧,但限期只是七日;我想請教尊者,七日之後這位比庫返回僧團後住幾日才能再次返回親人身邊呢,假設這位親人病沒好,繼續病重需要照顧? 

淡然:七日之後,這位比庫返回僧團住一日,即可再次返回親人身邊。 

假設這位親人的病沒好,比庫可以繼續地照顧下去,只需七日例行返回僧團住一日即可。

 

 

寂滅為樂:我現在打坐觀息閉上眼睛臉部就很緊、麻木,最近打坐找不到呼吸了,不知如何處理? 

淡然:打坐觀息閉上眼睛面部就很緊、麻木,可能是因為你沒有專注呼吸的本身,而是在專注呼吸的地界、風界等四大特相。 

建議你多看幾遍瑪欣德尊者《上座部佛教修學入門》一書的業處篇,尊照書中所說次第修習。

 

 

十根竹子:您好,為甚麼阿姜曼尊者可以在定中見到佛陀與阿拉漢為他指導?

依據其他尊者的開示,佛陀與阿拉漢入涅槃之後,就沒有神通力了,也不會化身人間。

是說,不化身人間,但還可以在禪定中顯現嗎? 

淡然:由於佛與阿拉漢入般涅槃後不再出生,所以他們不會化身人間,更不會顯現神通力。 

至於有些禪修者能夠在定中見到佛陀與阿拉漢,這是他擁有宿命通,能見到過去佛與阿拉漢等。 

而禪修者在修觀禪證得緣攝受智時,也能見到過去佛與阿拉漢,因為許多眾生都曾在過去世裡,遇見過活著的佛陀、獨覺佛、阿拉漢等。

 

 

精勤:您好!您的簽名看上去十分令人激勵。

我也在努力控制自己切不可起嗔心。

可是有時候,又好像對嗔心的界定或稱內涵不是十分清楚。 

淡然:嗔心是貪、嗔、癡三大不善因之一,它包括了一切及各程度的反感、排斥、煩躁、抱怨、憂愁、哭泣、恐懼、害怕、惡念、生氣、惱怒、憤怒、仇恨、怨恨等等。 

其特相是兇惡殘暴;作用是怒燒自己的依處,即它所依靠而生起的名色法;現起是毀壞身心或者毀壞自己與他人的福祉;近因是十種憤怒事。

 

 

尋覓:淡然老師,何為涅槃? 

淡然:甚麼是涅槃? 

請看果德瑪佛陀在《三藏》裡是如何說的。 

《經藏 小部 自說經 第八品 波咤離村人品》:『如是我聞。 

爾時,跋格瓦住舍衛城祇陀林給孤獨園。 

爾時,跋格瓦以涅槃之法語教示比庫眾,激勵、鼓舞、使之喜悅。 

彼比庫等思惟理解彼意義,攝心專一,諦聽聞法。 

跋格瓦知此已,彼時唱偈:「諸比庫!此處有『地風、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無此世他世,月日亦皆無。 

諸比庫!我對此:『不言來,亦不言去,不言住,亦不言死生。彼處無依護,無轉生,無緣境處。』 

我云此為苦之盡。」 

「難見為無我,真諦見不易。智人識破愛,彼見無何物。」 

「諸比庫!無生亦無物,無造亦無作。諸比庫!若無生、無有、無造作者,則所生、所有、所造、所作者,當不出現。 

諸比庫!無生、無有、無造、無作為者故,生者、有者、能造者、作為者當不出現。」 

「有依止者有轉動,無依止者無轉動。 

若無轉動有輕安,若有輕安無有喜,若無有喜無去來,若無來去無死生,若無死生無此世,亦無他世之兩者,兩者之中皆無有,此即成為苦之盡。」

 

 

常常:淡然賢友,89種心是屬於識蘊的範疇,心所除了受、想,屬於行蘊。

而佛教界有一說是「識-想-受-行是次第發生」的,怎麽說心和心所是同時升起、同時滅去的呢?

 淡然:沒有『識-想-受-行』是次第發生的這個說法,一切的名法(心和心所),必然會是同時發生。 

因為在《論藏》裡提到:諸心所是與心同時發生的名法,它們通過執行個別專有的作用來協助心全面地識知目標。 

心所不能不與心同時生起,心也不能脫離心所而單獨生起。 

雖然這兩者在作用上互相依賴,但心被視為是最主要的,因為諸心所必須依靠心才能協助心識知目標,所以心是識知的主要成份。 

心與心所之間的關系,就有如國王與大臣。 

雖說「國王來了」,但國王是不會單獨來的,而時常都有隨從陪伴。 

同樣地,每當心生起時,它決不會單獨生起,而必定有心所陪伴。 

同時,以下這四相也闡明了心與心所之間的關系:與心同生;與心同滅;與心緣取同一目標;與心擁有同一依處。

 

 

某賢友:我想了想自己到底為何要修習業處。

一開始只是想得神通,但看禪那燃燒敵對法的主要性質來看,得了禪那是為離苦得樂。 

淡然:建議先學習阿毗達摩知識,否則,總是糊里糊塗,盲修瞎練,浪費自己時間。 

花點時間先學習教理,甚麼都清清楚楚,從各方面大大幫助自己禪修,事半功倍,何樂而不為。 

就算現在有導師在您身邊指導,也都是根據教理指導,不懂教理,導師也很為難,自己還是不能受益。 

為了禪修而禪修,觀點是錯誤的。 

我知道賢友您以前在群裡很久的了,經常問些神通的事情,很想修到神通,禪修的心很急切,不願意學習佛陀的根本教法,我們多次和您建議過。 

現在再次入本群,還是這樣,為您感到遺憾。 

只是無明緣行:『禪定不能離苦』,但有禪定培育的智慧能離苦,禪定帶來的喜、樂也屬於苦,是有為法,唯有涅槃之樂『無為法』才不是苦,是樂。 

某賢友:賢友,樂怎麼能是苦呢? 

無明緣行:因為禪定所帶來的喜、樂,也是無常的。 

常觀無我:禪定帶來的樂,也是因緣的,禪定退失的時候,就沒有了。 

所以也不長久,需要很多條件的。

 

 

獅子嘯:苦的意思就是不穩定的,依靠因緣暫時而有畢竟會消失的,不能如意的。 

淡然:以迭瓦達答到了四禪八定、世間最高品質的禪定和五種神通,但是,他還是個極其愚癡的人,他想代替佛陀領導僧團而獲得名聞利養,當他這個念頭生起,他的神通力完全消失。 

佛陀過去世也是修到世間最高神通力,但是,邪淫心一起,神通力也消失了。 

巴利經典記載,有一個比庫長老修得很高的神通,他是一個著名的導師,他教導了很多比庫成為阿拉漢,但他自己還是凡夫。 

他自己卻以為自己是阿拉漢,因為他自己覺得自己60年來沒有任何煩惱,他不知道他的潛伏性煩惱潛伏了60年,直到他的弟子幫助他修觀禪,才證悟阿拉漢道果,徹底滅除煩惱。 

因此,就算您今生修得了神通,然而,由於還是個凡夫,潛伏性煩惱一直在,隨時都有危險。 

就算您在臨死時還在禪那中,投生到色界天。 

但是,由於您完全沒有學習過佛陀的根本教法,那麼您在天界的壽元盡了以後,還是很危險。 

因為,今生沒有累積聽聞正法的巴拉密,未來生還是不會正信佛法,還是會與佛法無緣,那麼,隨時可能下四惡道,無盡的苦難會伴隨著自己。 

所以光有神通,是毫無用處的。 

信受佛法、學習佛法,依教奉行,才是最重要的。

 

 

某賢友:我心裡面覺得神通是存在的,但是理智上又懷疑,比如它們是怎麼發生作用的呢?

神通心,心能緣一切法,可是心又是甚麼呢?

名法沒有實體,沒有實體又怎能存在呢? 

淡然:苦,是指名色法是刹那生滅的,一個刹那接著一個刹那的,不可能停留,一個名色法一生起馬上就滅去,逼迫下一個刹那又生起滅去,這個被逼迫的相和自性,叫做苦。 

所以從究竟上來說,樂受,也是苦,也是刹那生滅的。 

佛陀說,五蘊都是苦,樂受,屬於五蘊中的受蘊。 

生為甚麼是苦? 

因為是許多苦的基礎的緣故。 

苦有許多種,所謂苦苦、壞苦、行苦、隱苦、顯苦、間接苦、直接苦。 

在這裡,身心的苦受,因為自性及名稱都是苦的,故說『苦苦』。 

樂受,因為是由變壞而苦的生起之因,故說『壞苦』。 

捨受及其餘三地的諸行,因有生滅的逼迫,故說『行苦』。 

如耳痛、齒痛、貪的熱惱、嗔的熱惱等的身心的病痛,因為要詢問才能知道並且此等病痛的襲擊是不明瞭的,所以叫『隱苦』,又名不明之苦。 

如因三十二種刑罰所起的苦痛,不必詢問而知並且此等苦痛的襲擊是明顯的,所以叫『顯苦』,又稱明瞭之苦。 

除了苦苦之外,其餘的苦都是根據於《分別論》中的諦分別。 

『其次生等的一切,因為是種種苦的基地,故為『間接苦』,而苦苦則名為『直接苦』。——摘自《清淨之道》慧地品』在此,身心的苦受,因為自性及名稱都是苦的,故說『苦苦』。 

樂受,因為是由變壞而苦的生起之因,故說『壞苦』。 

這是主要從概念法解釋苦。 

捨受及其餘三地的諸行,因有生滅的逼迫,故說『行苦』。 

這是從究竟法解釋苦。

 

 

某賢友:苦苦,壞苦,行苦中的苦苦,不是很理解和明白?  

淡然:苦苦,就是自己隨時能感受到的身心的苦受。 

如耳痛、牙痛、貪的熱惱、嗔的惱人等的身心的病痛的要詢問才能知道『隱苦』,如因三十二種刑罰所起的苦痛,不必詢問而知並且此等苦痛的襲擊是明顯的,所以叫『顯苦』,又稱明瞭之苦。 

行苦,才是講的究竟法,是要通過修行觀禪,見到心路過程中受心所的刹那生滅。 

無論該心路過程是善的、不善的,苦的、樂的、不苦不樂的、悅受、苦受,都是刹那生滅的,被逼迫地生起滅去,所以稱為行苦。 

『苦苦』,是指我們平時不在觀禪中感受到的身心之苦。 

無明緣行:身心之苦,是心的煩惱或身體疼痛所帶來的煩惱。 

這種苦,本身就是一種苦『苦苦』。 

 

 

某賢友:為甚麼一切皆苦? 

淡然:一切皆苦,是從究竟法而說,究竟法的意思就是一切名色法都是刹那生滅的,刹那生滅就是一切有為法的本性——無常、苦、無我。

 

 

某賢友:是因為行苦,所以有苦苦和壞苦? 

淡然:建議賢友,自己先去學習瑪欣德尊者開示的《阿毗達摩講要》上、中、下三冊,否則,這樣問下去,我們無論怎樣依據經典與尊者的開示去回答,您還是不會明白,必須自己先學習阿毗達摩。 

遇到具體哪裡不明白再提出討論,將更會受益。 

淡然:薩度!薩度!

 

 

某賢友:請問淡然賢友,在我們的這個教法時期,果德瑪佛陀是否給當時的美德亞(彌勒)授記為菩薩?

菩薩被授記之後,至少四阿僧祗與十萬大劫圓滿巴拉密,這與在此賢劫人壽八萬歲,美德亞佛陀出世,是否有出入呢?

謝謝,薩度!

淡然:美德亞,不是果德瑪佛陀授記的。 

四阿僧祗與十萬大劫之前,當果德瑪佛陀的過去世——須密多隱士,還沒有被燃燈佛授記的時候,美德亞就已經被燃燈佛之前的某一個佛陀,授記成為菩薩了。 

須密多隱士(我們的菩薩,即現在的果德瑪佛陀),他在被燃燈佛授記的當時,由於是屬於慧者菩薩,所以他只需要輪回四阿僧祗與十萬大劫,就能夠成佛。 

而美德亞,則是屬於精進者菩薩,他需要輪回十六阿僧祗與十萬大劫,才能夠成佛。 

也就是說,當美德亞被燃燈佛之前的某個佛陀,授記成為菩薩時,他已經輪迴了十二阿僧祗與十萬大劫。 

之後,我們的菩薩須密多隱士,才在四阿僧祗與十萬大劫前,被燃燈佛授記。 

慧者菩薩、信者菩薩、精進者菩薩,在成為佛陀之後,各個方面的功德與成就,都是一樣的。 

他們的不同,只在於被授記之後,各自再輪迴的時間不同。 

一個人,不僅僅可能兼具這三種特質,他還可能兼具十種特質:佈施、持戒、出離、智慧、精進、忍辱、真實、決意、慈、捨。

 

 

某賢友:請問,已經被授記的菩薩,還會投生到四惡道嗎?

淡然:會的。 

在這久遠的輪迴中,這些已經被授記的菩薩,一定會在五道輪迴中,投生為天神、人類、餓鬼、動物、地獄。 

也就是說,菩薩作為一個凡夫,跟我們群內的所有凡夫一樣,會不斷地在六道中輪回,直到他在最後一世,證悟佛果——這是他唯一的一次成為聖者,當然也是最後一次。

 

 

某賢友:那為甚麼沒有退失道心?

淡然:被授過記的菩薩,一定會成為佛陀,這個叫『定法』,不可能會退失。

 

 

某賢友:被授記的凡夫菩薩,和我們這些凡夫還是不一樣吧。

淡然:在輪回上是一樣的,但是在智慧上、在功德上、在諸巴拉密上,被授記的凡夫菩薩,和我們這些沒授記的凡夫不一樣。 

普通凡夫是為了欲貪輪而輪迴,授過記的凡夫菩薩,則是為了積累巴拉密而輪、為了成佛而輪、為了轉動法輪而輪,所以他選擇繼續輪是有意義的。

 

 

某賢友:菩薩為動物的時候,真的也能說話嗎?

淡然:巴利註釋給出兩個說明:

一、《本生經》是佛陀自己所說,他把當時的情形用語言來描述。 

二、動物與非人等,都有自己的語言。 

菩薩由於智慧、功德、巴拉密等的緣故,能夠瞭解他們的語言。 

當菩薩自己是動物與非人等的時候,由於他特別的智慧、功德、巴拉密等的緣故,他能夠與人類溝通、甚至與人類說話。

 

 

某賢友:這樣啊,難以想像啊!

淡然:對於現代社會的人類而言,難以想像的事物太多了。 

人類依靠自己的幻想與想像,甚至編造神話等,也都無法描述出佛陀所開顯出的世間本質與生命真相,也都無法描述出自然界的真相與事實相,原因比較簡單,即現代人類的智慧過於膚淺、過於狹隘。

 

 

某賢友:看來,我也想要發願成佛了。

淡然:賢友,你現在要做的是,先認真學習佛陀的教法,認真學習巴利聖典,以便深入地瞭解,甚麼是真正的佛法。 

當我們真正瞭解了,甚麼是佛法之後,我們才能瞭解,甚麼是解脫之道、甚麼是菩薩之道,這些行道要如何去修,應該依照怎樣的經典去修、應該依照怎樣的方法去修。 

而不是還在未瞭解佛法之前、還未瞭解巴利三藏及其註釋之前,盲目地做出甚麼決定。 

即使你做出了甚麼決定、發了甚麼願,那也是沒有作用、沒有效果的,因為還不瞭解佛陀教法的緣故,還不瞭解真正的佛法及佛教經典的緣故。

 

 

 

願我此功德,導向諸漏盡!

 

願我此功德,為證涅槃緣!

 

我此功德分,迴向諸有情,

 

願彼等一切,同得功德份!

 

 

 

Sàdhu! Sàdhu! Sàdhu!

薩度!薩度!薩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