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

禮敬跋格瓦、阿拉漢、正自覺者!

 

 

 

第一節、入出息念

 

在這裡將為大家介紹三種簡易可行的修行方法,讓我們的心通過專注於特定的目標來培育平靜與智慧。

 

第一種方法叫入出息念,即通過專注呼吸培育定力的方法。

 

當您回到家之後,如果沒有其他的雜事,可以抽一個時段,半個小時、四十五分鐘或者一個小時都可以。

 

在這個時段裡,不要看電視,不要開電腦,把手機、電話都關掉,找個安靜的地方,例如:自己的房間、書房坐下來。

 

找一個舒適的坐墊坐著,墊大約高四指或者更高一點,把臀部墊高一點,這樣的話可以保持身體重心平衡,容易坐得久 。

 

然後保持上身正直,不要彎腰、駝背,也不要繃得太直,要自然地平直。

 

輕輕地閉上眼睛,然後全身放鬆,讓身體處於輕鬆、自然、舒服、適合禪修的狀態。

 

這個時候,應當暫時放下工作的事務,放下生活的煩惱,放下家庭的瑣事,把妄念紛飛的心收回來,不要追憶過去,也不要計劃未來,把所有跟禪修無關的東西、外緣都統統放下,決意回到當下,回到這一刻屬於自己的時間和空間。

 

當身心都處於自然、輕鬆、舒適的狀態之後,再把心念確立在鼻頭、人中或嘴唇上方這一帶,嘗試去覺知自己的呼吸。

 

不要跟著呼吸進到體內,也不要跟著呼吸出到體外;不要注意呼吸的柔軟、細滑、輕盈、流動、熱、冷、推動等感覺,也不要用眼睛去“看”呼吸 ,只是讓心覺知進出於鼻頭、人中這一帶區域的呼吸就行了。

 

在覺知呼吸的過程中,如果發現妄想很多,心仍然沒辦法平靜下來,建議大家這時可以用數息的方法來克服。

 

數息的方法是:在吸氣的時候,知道入的息;呼氣的時候,知道出的息;在入出息的末端心中默念“一”;然後,吸氣的時候知道入的息,呼氣的時候知道出的息,在入出息的末端心中默念“二”……如此默念著數息。

 

在數數的時候,可以從五到十之間任選一個數字。

 

例如:選擇從一數到八。

 

這樣,則在每一次呼吸的末端數:入、出、一;入、出、二;入、出、三;入、出、四;入、出、五;入、出、六;入、出、七;入、出、八。如果想選擇在入息的末端數息也可以,即出、入、一;出、入、二……出、入 、八。

 

也可以選擇數到十。

 

無論如何,在數息的時候 ,心應該放在呼吸上,數字只是一種工具、一種方便 ,不應當把心放在數字上。

 

如果這樣數息,心還是有妄想的話,就應當下定決心:讓我從一數到八的時候,心不飄走!

 

用數息的方法來設定一個時段。

 

假如我們數息從一數到八需要兩分鐘的話,那麼在這兩分鐘的時段裡心就不會飄走。

 

如此一個數息來回是兩分鐘,兩個來回就有四分鐘,三個來回就有六分鐘……用這種方法來逐漸增加我們專注的時間。

在數息的過程中,一但發覺心飄走了,被妄想中斷了,就應該重來。

 

比如數到六的時候,發覺心飄走了,就不應該再繼續數下去,重新回到一!假如仍然繼續數下去的話,心將會對數息變得麻木,以後可能養成一邊數數一邊妄想的壞習慣,那麼數息就不能發揮作用。

 

所以,一旦察覺到在數息的過程中心飄走,就回到一!一定要讓自己在從一數到八這段時間內心保持清淨無染。

 

能夠用這樣的方法持續地專注呼吸大概十五分鐘、二十分鐘,乃至半個小時,如果心平靜了,妄想也減少了,就可以不用再數息,只是將心安住在鼻頭、人中這一帶區域持續地覺知呼吸就行。

 

覺知呼吸其實是很簡單、很單純的一件事情。

 

為甚麼呢?

 

因為我們無時無刻都在呼吸,呼吸無時無刻都在,只是我們一直以來都忽略它的存在而已。要覺知呼吸,無需造作,無需刻意,只需嘗試去知道、去關心一直都存在的呼吸就行了。

 

這是通過專注呼吸來使內心平靜的方法,叫做入出息念。只要能經常學習關注呼吸,你將會發現 :你的情緒更容易控制了,你的內心更容易平靜了。

 

 

第二節、散播慈愛 

接著再為大家簡單地講一講散播慈愛的方法。

 

甚麼叫做散播慈愛呢?就是學會祝福他人,祝願他人開心、快樂。

 

在散播慈愛的時候,閉上眼睛,先祝福自己,希望自己開心,希望自己快樂。

 

你可以默念:願我快樂、開心 ![1]

 

同時要用心感受自己真正地開心 、真正地快樂。

 

如果感受自己的快樂有點困難,那可以回想自己過去曾經做過的一件令你很開心的事情,例如:幫助他人、樂善好施等,然後感受當時的快樂並把這種快樂維持下去。

 

這樣做大概幾分鐘之後,再選一位你很恭敬、很尊重的人作為散播慈愛的對象,例如:你的老師、對你有恩的人等,但必須是同性,異性是不適合的 。

 

將你的祝福發出去,用心去祝願這位善人快樂、幸福。

 

你可以默念:願這位善人快樂、幸福!

 

願這位善人快樂、幸福!

 

同時要用心去感受對方真的很快樂、很幸福!

 

可以將慈愛散播出去後,就這樣盡可能持續地維持下去。

 

能夠對恭敬的人散播慈愛後,可以繼續祝福其他恭敬的人,然後祝福你的家人,祝福你的朋友,祝福公司的同事,祝福所有的人,包括認識的人、不認識的人,乃至一切有情[2]。

 

這就是慈愛!

 

在散播慈愛的時候,你的心必定是快樂的、喜悅的、平靜的、柔軟的、寬廣的。

 

它可以很有效地消除煩躁、不安、憂愁、怨恨、不滿等情緒。

 

要經常地學習散播慈愛,經常地學會祝福他人。

 

當你擁有了慈愛,當慈愛成為你內心的素質之後,你將會發現:不但你的心情改變了,你的性格改變了,連你身邊的人、周圍的世界也都改變了!

無論是覺知呼吸,還是散播慈愛都不難做到,大家應該嘗試去做。不僅在特定的時段可以練習,在平時有空時也可以練習。

 

例如:回到公司後,如果離上班的時間還早,可以坐在自己的座位上,閉上眼睛,先放鬆一下身心,接著覺知自己的呼吸……

還有其他很多種業處,雖然專注的目標有所不同,但方法都大同小異。

 

 

第三節、正念正知 

在佛教中還有一種很重要、很實用的修行方法——保持正念正知。

 

正念——讓心穩固地沉入所專注的目標,不散亂、不飄浮。

 

正知——對當下所做的每一件事時刻保持清明、覺醒。

 

在經藏中有一部很重要的經文叫《大念處經》。

 

在這部經文中,佛陀曾這種教導:諸比庫,比庫在行走時,瞭知:我行走。

 

在站立時,瞭知:我站立。

 

在坐著時,瞭知:我坐著。

 

在躺臥時,瞭知:‘我躺臥。

 

無論身體處於何種狀態,他只是如實地瞭知。

 

再者,諸比庫,比庫在前進、返回時保持正知,向前看、向旁看時保持正知,屈、伸手足時保持正知,穿衣持衣時保持正知,食、飲、嚼、嚐時保持正知,大 、小便利時保持正知,行走、站立、坐著、睡眠、覺醒、說話、沉默時保持正知。

 

培育正念正知的方法並不需要限定在特定的時間段、特定的地方以及採用特定的姿勢,在日常生活當中的每時每刻,只要生起正念,就可以進行這種練習:以正知來做一切事情,對所有的事情只是保持正知。

 

在這裡,我們以行走為例子來說明保持正念正知的實際操作方法。

 

有四種正知:

 

1.有益正知(sàtthakasampaja¤¤a)——在想要行走之前,先考慮所去的地方是否有益,選擇有益的而行,無益則不去。

 

2.適宜正知(sappàyasampaja¤¤a)——在行走之前,先考慮現在前往是否適宜,選擇適宜的而行,在不適宜的時間則不去,等待時機合適才去。

 

3.行處正知(gocarasampaja¤¤a)——這裡的“行處”是指修定所專注的目標,即業處。

 

在選擇有益以及適宜的之後,將禪修的業處放在心中的第一位,在行走時持續地覺知它。

 

例如:在行走時也保持覺知自己的呼吸,而不是在走路時胡思亂想。

 

4.無癡正知(asammohasampaja¤¤a)——在行走時持續地修觀,觀照只是一堆名色法在行走並沒有所謂的“我在行走”、“有人在行走”等。

將心放在行走發生的動作本身,就是正念;清楚地瞭知行走,就是正知。

 

當一個人想到要走時,不假思索地動身行走,就是沒有正念正知。

 

在行走時,保持持續地覺知禪修業處,這是在修止;持續地觀照行走的名色法,或觀照名色法的無常、苦、無我,這是在修觀。

 

對於站立、坐著、躺臥、向前看、向旁看等,也同樣以此四種正知來理解。

 

對於身體的姿勢、動作是這樣,對於感受、心念也是這樣。

 

當你感到快樂時,是否清楚地知道現在生起了快樂的心?

 

當你感到不滿時,是否清楚地知道現在生起了不滿的心?

 

當你貪戀一種東西時,是否清楚地知道現在生起了貪心?

 

當你對一件東西生氣時,是否清楚地知道現在在生氣?

 

當你感到緊張時,是否清楚地知道現在很緊張?

 

當一個人沉迷外境時,他的心很可能處於迷惑的狀態——追逐外境、患得患失。

 

將心抽離外境,這就是覺醒;當你清楚地覺知自己當下的身心狀態時,這就是正念正知。

 

例如:當你對一個人的言行感到生氣時,那是因為你在意他的言行,此時你的心已經被他的言行套住了。

 

如果你能將心從他的言行中抽離出來,反觀自己的心,你將會發現:生氣只是將自己的心緊緊地綁在對方的言行上;而且生氣的心也是一樣的醜陋,也好不到哪裡去。

 

將心抽離外緣,清醒地覺知當下的身心狀態,這就是正念正知![3]

 

只要你懂得了培育正念正知的方法,你就懂得修行。

 

懂得修行的人並不只是正經八百地坐在蒲團上、坐在禪堂裡才叫修行。

 

掌握修行真諦的人,走路、站立、坐著、穿衣、吃飯、喝水,乃至上廁所,哪個時候不能修行?

 

哪個地方不能修行?將心安住於當下的身心狀態,這就是正念正知!

 

這就是修行!

 

 

第四節、調心的意義 

佛陀在《經藏 小部 法句經 雙品》中說:諸法意先行,意主意生成;若以邪惡意,或說或行動,由此苦隨他,如輪隨獸足。

 

諸法意先行,意主意生成;若以清淨意,或說或行動,由此樂隨他,如影隨於形。

 

一切的行為根源在於心,生命的活動也源於心。唯有先產生了心(動機),才會有身體的行動和語言的表達。

 

也就是說,在身、語、意三業中,意業是最主要的。

 

有了意業的主導作用,才有身業和語業的產生。如果動機邪惡,所做的、所說的也都是惡的、不善的。

 

造作不善業,因緣成熟了就會帶來苦的、不善的果報。如果動機純正,心念清淨 ,所做的、所說的也都是善的、好的。

 

造作善業,因緣成熟了就會帶來樂的、善的果報。

 

正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快樂的、幸福的結果總是與善業、與良好的行為有關;痛苦的 、不幸的結果也總是與惡的、不良的行為糾纏在一起。

 

善業與善報相應,惡業與惡報相應,這就是業果法則。

 

業果法則是獨立運作的,它不是由所謂的神佛菩薩所操控,也不會隨著人們的意願而改變。

 

當我們瞭解和認識了業果法則,就應當遵循這種規律。如果想要有更美好的未來,就不應該造作身意惡業,應當多做身意的善業,從而改變未來。

 

也就是說:人生的浮沉、未來的好壞並非由神佛決定,也不能依賴他人。

 

命運只掌握在自己手中 !要如何改變未來呢?要先改變自己!想改變自己要從何下手呢?

 

要學會調心!

 

正如佛陀在《法句·心品》中說:心輕躁難調,隨望墮落。調伏心很好,調心導快樂。心極細難見,隨慾望墮落。

 

智者保護心,護心導快樂。

 

專注入出息是在調心,散播慈愛是在調心,保持正念正知也是在調心。

 

佛教的所有訓練方法歸納為一句話就是調心。

 

然而,即使連佛陀都說心是很難調伏的。

 

心極快速地生滅,難以覺察。

 

心就像猴子,躁動不安;心又像野馬,狂放不羈。

 

如果放縱它,聽之任之,它就會追隨著自己的喜好到處飄浮。放任心,人必成為心的奴隸。

 

調伏心,我們才能做心的主人!

 

萬事起頭難 。

 

在剛開始訓練的時候,不要擔心自己沒辦法調伏心,因為幾乎每個人都要經歷這樣的階段。

 

修行就是培育良好的品行與心智。

 

培育需要時間,修行需要耐心。

 

調心要慢慢來,不能著急,欲速則不達。

 

無論是練習入出息念也好,練習散播慈愛也好,保持正念正知也好,都要慢慢養成習慣。

 

習慣了,心自然就能夠得到調伏。經過調伏了的心,能變得敏銳、清醒、明智、平靜而且超然!

 

智者調伏了心,能夠帶來至上的快樂!通過調伏心,才能戰勝自己。

 

能夠戰勝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勝利者!

 

正如佛陀在《經藏 小部 法句經 千品》中說:雖在戰場上,戰勝百萬人,不如勝自己,實最上勝者!

 

願:佛陀的教法長久地住立於世間!

 

一切眾生早日斷除煩惱、離苦得樂!

 

Sàdhu! Sàdhu! Sàdhu!

薩度!薩度!薩度!

 

 

[1] 你可以選擇任何喜歡的祝福語,例如:願我沒有危難;願我免除精神的痛苦;願我免除身體的痛苦;願我快樂安穩等等。

 

對於祝福他人也以此類推。

 

[2] 有情:巴利語 satta。有感情思維的生命,即眾生。

 

[3] 有人將培育正念正知的方法叫做內觀。

 

然而,根據南傳上座部佛教傳統的禪法,修觀的對象必須是究竟名色法,但培育正念的對象則既可以是究竟法,也可以是概念法,而且在要求上也沒有修觀那麼嚴格。 

在這裡介紹的是培育正念正知的方法。

 

 

 

願我此功德,導向諸漏盡!

 

願我此功德,為證涅槃緣!

 

我此功德份,迴向諸有情,

 

願彼等一切,同得功德份!

 

 

 

Sàdhu! Sàdhu! Sàdhu!

薩度!薩度!薩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